武當山動物之謎———五色魚
時間:2023-03-22 09:44:23 點擊: 次五色魚
五色魚,是生存在武當山海拔千米以上地方的一種稀有食類。原來,它僅生存于兩個地方:一個是五龍宮院內(nèi)的五龍井一個就是紫雪宮的日池和月池。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由于霄宮的月也早被廢除,五龍官被燒毀,五龍井也被填充,因此五龍宮的五色魚就絕跡了,F(xiàn)在,我們能見五色魚的地方,就僅存日池一處了。
五色魚,指的并不是一條魚身上有五種顏色,而是指這種魚-生中有含五種顏色的變化,即幼年為黑色、少年為紫紅,成年為鮮紅色、壯年為橘黃色、老年為白色、五色魚一般成魚重量在半斤左右,長度在 20 厘米左右。在一個水池中,幼、少、成壯、老年魚同時存在。它們在碧藍幽深的池水中游動起來,有大小和不同色彩的變幻,與池水映襯,顯出繽紛奇麗的色彩,煞是好看。
五色魚似乎有著嚴格的數(shù)量平衡調(diào)控系統(tǒng),從不出現(xiàn)“魚口爆炸”現(xiàn)象。比如,它們生存在宗教環(huán)境中,從古至今都享受著免遭釣捕的特權(quán),還日日享受著游人和香客不斷投入的餌料,但它們的數(shù)量并未因此而暴漲,總是大體那么多。
關(guān)于武當山的五色魚,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身處天官的織女自打和牛郎離別以后,整天被王母娘娘關(guān)在冷官里編織云錦霞披。她因為思念牛郎和子女,成天落淚。這事好心的大姐和二姐知道后,就悄悄給織女送來一面日鏡、一面目鏡?椗统鲞@兩面鏡子,隨時都能看到牛郎和子女,心情也就愉快了一些。但是,織女因經(jīng)常照鏡子而少織了云錦霞披,這引起了王母娘娘的懷疑。王母娘娘偷偷來到冷官,發(fā)現(xiàn)了織女照部子的事。她罵織女屢犯天條,就把日鏡和月鏡奪過來摔了。兩面鏡子掉到武當山紫霄宮大院里,就變成了日池和月池?椗畯拇嗽僖部床坏脚@珊秃⒆觽兞,又整天流起淚來。她的眼淚落下日池和月池,就變成了池水?椗从^,索性割斷織機上的云錦霞披,把五彩線頭都扔下來。這五彩線頭落在日月二池里變成了五色魚。
傳說固然美麗動人,但它畢竟是人們虛構(gòu)的故事。五色魚究竟從何而來,這是一個不能用虛構(gòu)代替的研究課題。
五色魚是不是在日月池和五龍井修成后特地從外地引進來的?這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武當山古建筑都是古代君王下令修建的,凡與修建武當宮觀有關(guān)之事,志書歷來不分巨細地加以記載所以像引進五色魚這類出眾之事也定會在志書中表達。但現(xiàn)有各
代版本的《太和山志》均無記載。五色魚,實際上是武當山土生土長的魚。作出這種肯定,是來自本地傳說。自古以來,無論是廟中道長還是當?shù)厝罕,都說五色魚是自生的。二是來自事理推測。由于它是土生土長,雖魚色新奇,卻也習以為常,只作趣事常談,因而沒有載入史冊。更重要的是,武當山由于某種自然因素,形成了可以生長出五色魚的重要條件。
人們不禁會問,日月池完全和別的水源隔絕,怎么會自然生長出魚來呢?
武當山許多溪流和潭池都自然生長著許多魚類。論水源,有的潭池也完全是和外界水源隔絕的而且有些潭池遇上干旱還會徹底干涸。但后來再有水,水里便又會長出小魚來。實際上這種情況不獨在武當山有,在其他地方都普遍存在。不過,其他地方不會生長出像五色魚那樣的特殊魚類罷了。
為什么在與外界水源隔絕的地方,能生長出魚類呢?籠經(jīng)回答這個問題是很簡單的:地球上第一條魚的誕生不也是無中有么!
若要認真回答這個問題,不能不涉及生物演化現(xiàn)象。你若山里問某位山民:“那個水坑和別的水源都隔絕,咋會生出小的呢?”山民一定會很隨便,而且很富經(jīng)驗地回答:“那是小子搬(孵)的籽(卵)變的。”這些,你一定會認為不可思議甚或可笑。你再去查有關(guān)資料,也完全不會有能夠證實的論因為你要相信“科學”,相信書本的定論,便會不顧客觀事實置疑起來。
其實那山民說的是真事。如此令人不可解的真情實事,古人早就認真詳細地觀察證實過許多。例如,在《類經(jīng)圖翼》中明代著名醫(yī)學家張介賓談及一年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變化時,就有許多奇異的觀察記載:“驚蟄:·.....三候,鷹化為鳩),......至秋則鳩夏化為鷹。”“清明:·....·二候,田鼠化為(鶴螞類鳥).....·陰氣盛則震復(fù)化為鼠。”“寒露:·....·二候,雀人大水為蛤··....”“立冬:三候,雉人大水為蜃(蚌屬,水生動物)以上觀察記載,無疑說明,自然界中某些生物隨著環(huán)境、季候等因素的變化,發(fā)生生存形式本質(zhì)上的變更和周期性變更。其實誰都知道,在水稻田里,螟蟲的卵產(chǎn)在植物葉片或水里就會變成在水中生活的動物;到了一定時間,它們又從水中爬到葉片上結(jié)繭,最后變成能飛在空中的昆蟲。
由此可見,某種昆蟲在山間溪泉潭池里產(chǎn)下卵,這些卵為適應(yīng)生存環(huán)境而變成某種小魚是完全可能的。至于魚由黑色變紫紅、鮮紅、橘黃,最后變白,成為五色魚,足見是一生體色素的密度分布和量的增減所致。這和人少年和老年頭發(fā)顏色的黑白變化的道理近似。這種客觀現(xiàn)象僅見于其他生物學科,在魚類生物學上卻無論述,甚為遺憾。而且,這一生物演化現(xiàn)象的重要價值,竟使世人熟視無睹,缺少研究。據(jù)此,人們是否可以運用這一原理對人體科學進行類似研究,并帶來革命性的成果呢?